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审计文化

【审计故事】一次考试

 

如果说一个审计项目是一次考试,那么从201610月走进考场开始,到20171月审计报告交卷,参与某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署济南特派办企业处,经历了整场考试过程,见证了审计团队为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而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这是一场没有备考时间的考试

 

10月中旬接到审计任务,吹响了“集结号”,牵头审计的济南特派办10多名同志从各个审计点奔向新的战场。面对全新的审计对象和未知的领域,短短10天左右,就完成了初步分工、方案培训、数据采集、审计进点、摸底调查等多个步骤,趟路子、摸情况、理思路、谋方法,为后期工作奠定了基础。综合组10多个人像转动的陀螺,每天在频繁的沟通、激烈的讨论和焦虑的资料等待中切换着频率和情绪。审计组现场负责人刘璇笑称,如何将一天过出25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感觉,那就是白天收资料,晚上“吃”资料。以资料为核心组织时间,这也是审计组默认的效率法则。为了节省宾馆和办公室之间的往来时间,年轻的审计人都成了“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忠实用户。小伙子金光崴了脚,行动不便,午休就在办公室眯一会。与时间赛跑,与审计进度赛跑成了审计组生活的常态。

 

这是一份题量超常的考卷

 

相对其他专项审计,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体检”,涉及财务收支、内部管理、重大决策、境外资产等方方面面,面临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广、资产规模大、业务多元化等审计难点。而这次,审计组面对的是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业务遍及国内30多个省、全球100多个国家。审计组是由5个特派办组成的“联合部队”,高峰时,审计组人数达到150多人,但相对被审计单位仍然仿佛一叶扁舟。如何读题、破题、做题,抓住问题重点是审计组面临的最大难题。

 

这是一份题型多样的考卷

 

审计是一场体力和智力的综合竞赛,审计组面对的是一份题型复杂多变的考卷。如何从数十家二级企业中筛选出关键子企业,从1万多个工程项目中挑出可疑项目,这是审计要做的选择题;如何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出方向性预判,如何基于证据对合规性进行评价,这是审计组要做的判断题;而面对卷帙浩繁的资料,如何发现事实,抽丝剥茧,咬住问题,穿透业务表象,这是审计面临的综合分析题。当然,如何查办重大案件线索,牵“老虎”打“苍蝇”,维护党纪国法,就是这份试卷中的加分题。审计人员没有秘密武器,有的无非是勤奋、思考能力和经验,抓重点,抓难点,尽力做好每一道题,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域,挑战自己的能力边界,去完成这一份题型多样的考卷。

 

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考试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完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制机制,做到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走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审计组面对的是一场不能失败的考试。长期高强度的连续作战,体力的透支,加上没有规律的作息和饮食,副处长朱岩的胃病越来越严重;小伙子常旭、何力、张利、苏军为了做好加分题,辗转千里,跨越多省,不辞辛劳,硬生生地将审计人(Audit man)做成了奥特曼;小姑娘罗祯和许芳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克服腰痛、重感冒等疾病困扰,活出了女汉子的气魄。从初秋到深冬再到早春,作为主审的梅胜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10点穿过北京落叶或飞雪的街道,回到那个“像家的宾馆”,想着济南的那个“像宾馆的家”。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这个项目中,审计共查出企业违规问题金额300余亿元,督促企业制定完善规章制度百余项,移送后有关单位处理相关责任人200多人,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审计答卷。如今那些坚韧而忙碌的身影一如往昔,那些日夜奋战的状态一如原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的成长永远在路上。(梅胜)

 

来源:审计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