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人说的 “铁匠木”,到底是啥树?有啥用啊?当柴烧太可惜了

小时候蹲在爷爷的铁匠铺旁玩泥巴,总听他跟来修农具的老乡念叨:“这料子要是换成铁匠木,用个十年八年都不带坏的。” 那时候不懂,只觉得这名字听着就硬邦邦的,像爷爷抡起的铁锤似的。

后来才慢慢摸清,所谓的 “铁匠木”,其实不是单指某一种树,更多是老辈人凭着经验给一类硬木起的俗名。咱们这边最常见的,其实是柞木,有的地方也叫它 “蒙古栎”。你见过那种树皮深褐色、摸上去坑坑洼洼的树没?树干不算特别粗,但笔直得很,叶子边缘带锯齿,秋天一到就变成深黄色,风一吹哗啦哗啦响,像在跟人打招呼似的。

为啥叫 “铁匠木” 呢?我爷爷说过,早年村里的铁匠打镰刀、斧头,总得找块硬木头做手柄。试过不少树,松木太脆,杨木太软,唯有这种木头,任凭铁匠怎么敲敲打打,握在手里稳当得很,力道再大也不见裂纹。时间长了,铁匠们见着这种木头就眼亮,“铁匠木” 这名字就这么传下来了。你摸摸看,这木头的纹理特别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比同体积的杨木得重一半还多,扔在水里都能沉底呢。

要说这树的用处,可就多了去了。前几年回老家,见村口王大爷用它做了个小板凳,凳面磨得油光锃亮,边角处被人坐得圆润润的,他说这是他年轻时做的,算下来快三十年了,除了换过一次钉子,啥毛病没有。村里的老木匠也爱用它,做个刨子、凿子的木柄,或是打个农具的骨架,都说 “这木头认力气,你对它上心,它就给你长脸”。

我还见过有人用它做手串,刚开始看着灰扑扑的,盘上几个月,那颜色就变得温润起来,像浸了油似的,纹路也跟着显出来,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木料耐看多了。不过这活儿费功夫,毕竟木头太硬,刨子推上去都费劲,得一点一点慢慢磨,没点耐心可做不来。

最可惜的是啥呢?去年去山里玩,见着有人把砍下来的铁匠木劈了当柴烧。火苗倒是挺旺,噼啪响得厉害,可我瞅着那截面细密的纹路,心里直疼。旁边烧火的大叔还说:“这木头硬,耐烧。” 我跟他说这木头能做家具、做农具,他愣了愣,说 “山里多的是,不就烧火用嘛”。哎,这就跟把好钢用在刀背上似的,多可惜啊。

其实老辈人早就知道这树金贵。我奶奶的嫁妆里有个针线笸箩,就是用铁匠木做的,边角用铜片包着,现在还放在炕头上,装着剪刀顶针啥的,几十年了,木头没变形,也没虫蛀。奶奶总说:“好东西得用在正经地方,瞎糟践就是跟老天爷过不去。”

现在想想,这铁匠木就像那些默默做事的老匠人,看着不起眼,却有实打实的硬功夫。你要是在山里见着这种树,不妨多留意两眼,树皮糙糙的,树干挺挺的,说不定就是咱们老辈人念叨的 “铁匠木” 呢。

要是觉得这些道道有点意思,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下次还能唠点更稀奇的老讲究,沾点老辈人传下来的实在运气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