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堪称传奇的水工建设历史,背后总少不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以及承载着他们故事的老物件。本期《一航老物件》栏目,为大家揭开这顶老式潜水头盔的秘密,从中感受新中国港口建设起步的波澜壮阔。1951年,塘沽新港一期工程开工。这不仅是新中国首个万吨级泊位的建设,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彼时的中国,面对陌生的海域与浩瀚的蓝海,依旧满怀信心,努力实现蓝图中的目标。然而,历史的脚步并不是那么轻松,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为了提高码头的承载力,建设者们不得不面对新挑战。过去建设的港口码头面临着许多技术问题,曾经只可停靠小型的3000吨级船舶,要实现更大规模的承载,必须依赖创新技术。这时,经过数次讨论,终于创造出了“穿针引线”穿拉杆法,这一技术的诞生,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展示了建设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想象一下,那位沉浸在水下的潜水员,满身装备的他坚毅地潜入水中。手中握着那根18米长的空心钢管,利用这根钢管的力量进行水下的施工。当他将钢管穿透木桩缝隙,触及岸壁的钢板时,信心愈加坚定。通过地面的协作,随后通过钢管内通入紫铜管,他的每一个动作为后续的拉杆固定都奠定了基础。这种创新的做法,从开始的每周仅能穿一根,发展到如今每日可穿14根,让工程进度大大加快。
在那个技术条件尚不十全的年代,潜水员们佩戴的老式潜水头盔,仿佛故事的见证者。它看似沉重,却承载着筑港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成为他们勇往直前的象征。工作在水下,没有了现代照明工具的帮助,潜水员们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份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有些潜水员为了完成任务,甚至在狭小的空间里与时光赛跑。头盔上的凹痕和坑洼,不是时间的沉淀,而是每一位潜水员的奋斗与不屈。
经历了一系列的成功,他们的努力并未止步于塘沽新港的建设。随后的岁月里,潜水员们在这顶头盔的陪伴下,参与了塘沽新港第三港池及新港扩建项目,进行了码头水下护坡的工作。在九十年代中期,这里再次见证了他们南下的脚步,珠海、深圳、南沙、番禺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每一份工作,都是对未来的贡献与付出。
进入新世纪,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潜水装备的更新换代逐步替代了老式头盔。虽说这些老物件渐渐离开了历史的舞台,却依旧在公司内部默默传递着那一代代一航人的奋斗故事。如今的潜水员们,早已不再需要背负沉重的装备,但老式头盔铭刻的工人精神,依然能激励着新一代筑港人。
每一处凹陷,每一道斑痕,都是岁月的印记,承载着的是不可磨灭的历史。通过这顶潜水头盔,回顾那段伟大的水工建设岁月,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它告诉我们,面对艰难险阻,唯有坚持不懈,才能迎接更美好的未来。通过老物件的讲述,激励着每一位年轻人继续向前,为我国的港口建设奉献他们的智慧与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