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表示不解:瑞士一直是中立国,怎么可能成为纳粹的金库呢?
公开的立场,政治和军事上而言,瑞士确实是中立国家,而且是欧洲同盟国和德国都极力争取的中立国。正是因为这种相互牵制,加上瑞士山地为主的地理环境,使得在二战时期,瑞士成为欧洲物资交易的中介。
1943年6月,希特勒的经济部长兼央行行长瓦尔特·芬克在“经济政策委员会”上承认:如果没有瑞士帮助德国把黄金换成外汇,使德国能够顺利购买武器原材料,第三帝国的战争哪怕两个月都维持不下去。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瑞士在经济上并非中立,而是第三帝国贸易中转站和黄金储存地。”这是斯图加特大学经济和历史学教授博尔克对纳粹历史进行40多年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那么,德国究竟向瑞士转移了多少黄金,目前还剩下多少,这是个斯芬克斯之谜,国际金融专家往往对此的评论是:放开想象力吧,因为所有估算的结果都会远远低于实际数额。
我们大概举一些辅证例子。
1978年冬天,伯尔尼大学历史系学生彼得·乌茨在准备毕业论文时,到瑞士联邦档案馆查阅资料,无意发现了当年联邦政治部的一份内部文件。该文件提到,1940年,德国占领比利时后,抢夺了比利时中央银行221730公斤的黄金,然后融化重铸成金块,装在4944个大箱中运往当时瑞士首都伯尔尼。
该文件还提到,同一批运往瑞士的黄金还包括纳粹获得的波兰央行的57000公斤,卢森堡、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央行总共288730公斤——这些本来代存在法国央行的黄金。1940年6月,贝当元帅代表法国向希特勒投降的时候,作为德国不屠城的条件,全部交了出去。
1948年5月,美国国务院发瑞士大使发出国书,要求解释1940年荷兰被纳粹夺取的黄金运往瑞士一事,但是瑞士方面以华盛顿协议(1945年签署的不再过问瑞士过于二战时期事宜的协议)为由拒绝。后来在50年之后的1998年,美国情报局把这件事又捅了出来。
根据美国方面公开的资料,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在鹿特丹截取了荷兰央行的10万吨黄金,当时荷兰当局又交上了5000个金锭(每个12.5公斤),加上荷兰军舰被击溃时缴纳的937个金锭,大约有17万吨,当然,这些同样全部运到了瑞士。
当然,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就战争抢夺的远远不止如此,更何况还有贸易忽悠。比如希特勒从盟友意大利那里,就以出售所谓超级武器为幌子,从意大利那里获得了17万吨的黄金。
1999年,在英美法三个情报部门的证据压力下,瑞士公开了1940年末的一份外交文件。根据当时在文件中瑞士提供给纳粹德国的海关绝密统计,仅仅一年的时间,德国存储在瑞士的黄金价值便是170.2亿瑞士法郎。一般认为二战期间的一亿瑞士法郎相当于现在10亿美元,也就是说,一年内,德国运往瑞士的黄金总量到现在便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
就算如此,国际社会依然觉得瑞士披露的资料只是极少数数据。
所以,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瑞士的中立只是德国刻意的培植,目的就是建造一个物资贸易的缓冲地带。根据博尔克教授的研究统计,二战时期,希特勒政府63%的进口交易都是通过瑞士作为窗口完成了的。
二战结束后,因为瑞士是中立国家,所以在国际大清算的时候,自然不会将其牵扯其中,而希特勒当局的覆灭,之前留在这里的黄金自然成为了瑞士人的国有财产。
当然,这么大个便宜,时刻会有人盯着,特别是当初被抢走黄金的欧美诸国。瑞士面临的压力不小,不知道这份“守口如瓶”和“坚决保卫”能撑到什么时候,但是谨慎总是不会错的。
或许这就解释了瑞士为什么不加入欧盟和欧元——因为不愿意,不屑,也不敢。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