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蓬咝蝰咬伤的血腥画面,额,就不放大图了吧...)
Bitis属是陆地上埋伏的捕食者,而且看起来很迟钝,但却能以惊人的速度出击。
与Crotalinae蝮亚科的品种在相比,这些蝰蛇缺乏热窝(热敏性器官),在实验室试验中对模拟猎物的温暖和凉爽的物体的行为没有任何差异。
而它们的自卫行为也是众所周知的,面对敌人时,会膨胀和收缩它们的身体,伴随着响亮的嘶嘶声而产生威胁。
甚至会弹起攻击····
SO,个人觉得,对待此属成员的安全距离,应该在该个体的身体全长的1.5倍+
(例如:50cm的蛇,安全距离要在75cm+;100cm的蛇,安全距离要在150cm+~)
据资料显示: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六种多用途血清是针对咝蝰毒素而制成的,当中五种由法国疫苗机构Aventis Pasteur、Pasteur Merieux公司,与及南非的医学研究院(SAIMR)所制。
所有血清均针对 鼓腹咝蝰 B. arietans的毒素,其中四种血清亦同时对加蓬咝蝰 B. gabonica毒素产生作用。
至少有一种血清“India Antiserum Africa Polyvalent”能有效应付 犀咝蝰 B. nasicornis毒素。
SO,它们可是萌并“致命”着...
关于繁殖,此属所有的成员都是胎生的,有些雌性咝蝰更能一次性诞下大量的幼蛇。
=========== =========== ===========
【分类·族谱】
界:Animalia 动物界
门:Chordata 脊索动物门
纲:Reptilia 爬虫纲
目:Squamata 有鳞目
亚目:Serpentes 蛇亚目
科:Viperidae 蝰蛇科
亚科:Viperinae 蝰蛇亚科
属:Bitis ,Gray,1842 咝蝰属
Bitis 咝蝰属共18位成员,图鉴如下(按拉丁学名字母排序):
01.Bitis albanica(HEWITT, 1937)
英文名:Albany adder、Eastern many horned adder
中文名:奥尔巴尼咝蝰
体长:这种蛇的平均长度为25 cm,可达30 cm。
原生环境为茂密的灌木丛:
物种分布:南非,开普省东南部
(South Africa (east and south Cape Province))
02.Bitis arietans (Merrem, 1820)
英文名:Puff adder
中文名:鼓腹咝蝰/鼓腹膨蝰
体长:平均约为1米(39.3英寸)的总长度(身体+尾巴)和非常粗壮的身躯。
曾有报告190cm(75英寸)总长度,重量超过6公斤(13.2磅),周长40cm(16 In)。而来自沙特阿拉伯的标本通常不超过80cm(31英寸)的总长度。
雄性通常比雌性大,尾巴相对较长。
超长的毒牙:
分布范围广,除了非洲的雨林和沙漠外几乎都有它的分布,甚至还杀出了非洲在沙特阿拉伯西南部及也门也有它们的踪影:
— B. a arietans(Merrem, 1820)
英文名:Puff adder
中文名:鼓腹咝蝰-指名亚种
给人的感觉,真的特别凶·····
物种分布:非洲从摩洛哥至南非开普省南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
(Throughout Africa from southern Morocco to Cape Province in South Africa, south-west Arabian Peninsula)
— B. a. somalica (Parker, 1949)
英文名:Somali puff adder
中文名:鼓腹咝蝰-索马里亚种
物种分布:索马里,肯尼亚北部
(Somalia, northern Kenya)
PS:这是非洲分布最广的毒蛇。
其英文名为puff adder,就是“吹气蛇”的意思,因为当其受到威胁时,会吸气让自己的身体膨胀,然后吐气,而发出嘶嘶的声音...
它们是非洲杀人最多的毒蛇,由于各种因素,如分布广泛、伪装色绝妙,可以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受害者看不到它们,一脚踩下去就会被误伤。
排毒量大,毒液有致命的血毒素,破坏循环系统导致心脏衰竭,细胞毒素直接溶解组织导致伤口惨不忍睹,造成毁灭性的损伤。
选育个体:
白化个体:
迷宫花纹:
无鳞:
03.Bitis armata(SMITH, 1826)
英文名:Southern adder
中文名:南部咝蝰
外表特征:背上是灰褐色有一排排黑红褐色斑点分布在身体两侧,斑块之间还可能会有一些鲜明对比的白色斑块。
体长:平均长度为28cm,但可长到41.5cm
主食:蜥蜴和小啮齿动物
每年初夏产大约7条幼蛇,寿命大约20年~
它最喜欢的栖息地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海拔海岸,地形为原始沙丘丛林
物种分布:南非
(Southern Africa)
04.Bitis atropos(Linnaeus, 1758)
英文名:Berg adder、Cape mountain adder、mountain adder
中文名:山咝蝰
体长:40~60 cm
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栖息地,但更喜欢较凉爽的环境和高降水量地区。
在其北部分布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潮湿,因此限制在海拔3000米(9800英尺)的高海拔地区。
在津巴布韦,它不低于1500米(4900英尺),通常被发现于有山坡和岩石山坡的山地草原,周边有灌木丛。
在南部的南部(南非的开普敦),那里的冬天寒冷潮湿,夏天温暖干燥,可以在沿海和山区的heathland,以及在海平面上露头的小岩石和在开普半岛以西的长满灌木和灌木的长满草的地区。
主食:鸟、鼠、蜥蜴、守宫、蛙
与鼓腹咝蝰(左)的尺寸对比:
变异个体:
产地分布:非洲南部的山区:德兰士瓦,沿着德拉肯斯堡东部和北部德兰士瓦的悬崖,Natal西部,莱索托和自由州东部,西部和东部沿海山脉南部的好望角省。在好望角省,其范围延伸到开普半岛。
(Isolated population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ern Africa: the Inyanga Highlands and Chimanimani Mountains of eastern Zimbabwe and nearby Mozambique, in South Africa along the Drakensberg Escarpments in the provinces of Transvaal, western Natal, Lesotho and eastern Free State, and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mountain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ape Province)
05.Bitis caudalis(A. Smith, 1839)
英文名:Horned adder、horned puff adder、horned viper
中文名:沙咝蝰/砂膨蝰
体长:30~40cm(12~16英寸),据报道,最大的标本是一条来自博茨瓦纳南部的雌性,全长51.5cm(20.3英寸)~
生活环境:人烟稀少的沙漠、荒漠灌丛
主食:蜥蜴、蛙类,其它荒漠型小动物~
PS:由于其湿毒平均产量85 mg,而克里斯坦森(1971)提出的LD50值为1.2mg/kg,其他的研究发现,LD50为0.15-0.22 mg/kg之间,基于此的LD50值,Spawls分公司(1995)估计这种毒液约300毫克才能杀死一个成年人,所以被认为这种毒液是该属中最弱的一种。。。
(但这些试验只针对老鼠,这可能与人类对毒液的反应不同~所以,仅供参考)
夏季或初秋产3~8条幼蛇,寿命能达十年以上。
产地分布:非洲西南部干旱地区:安哥拉西南远,纳米比亚,在博茨瓦纳南部喀拉哈里沙漠,进入德兰士瓦北部和津巴布韦西南部。在南非,它是从北开普省南部到大卡鲁。
(Southwest Africa: southwest Angola, Namibia, across the Kalahari Desert of southern Botswana, into northern Transvaal and southwestern Zimbabwe. In South Africa, it is found from the northern Cape Province south to the Great Karoo.)
06.Bitis cornuta(Daudin, 1803)
英文名:Many-horned adder
中文名:多角咝蝰、多角膨蝰
外形特征:小而粗壮,它们平均总长度(身体+尾巴)30~50cm(约12~20英寸),被捕获标本的最大记录总长度为75cm(30 In)。
每只眼睛上方有2~5个向上的角状鳞片.
它有一种灰色到红褐色的模拟地面颜色,覆盖着四个纵向的大的四边形深褐色斑点,在头部的背表面对称的暗色标记,可以形成箭头。
这种蛇喜欢埋在沙子里,只露出头的一部分(就像 沙漠角蝰 horned viper 那样)
并且会侧行,要是遇到威胁会发声+扭动,技能是跃起攻击,大招是注毒...
好食蜥蜴,有时也吃鼠鸟蛙,
在夏末初期交配繁殖,每胎生5到14条幼蛇。
生活环境参考图:
产地分布:纳米比亚西南部和南非(西开普省)
(Southwest Namibia and South Africa (west Cape Province))
07.Bitis gabonica(A.M.C. Duméril, Bibron & A.H.A. Duméril, 1854)
英文名:Gaboon viper
中文名:加彭膨蝰
俗称:东非加蓬咝蝰
作为世界上伪装最高超的蛇类之一,其形态如同森林里的落叶。
它会在一个地方埋伏不动,等待猎物上门。
从乳鼠到小白就区区几个月的时间~
PS:
这是世界上最重的蝰蛇 Viperidae(体长:174 cm (69 in),头宽:12 cm (4.7 in),腰围:37 cm (14.65 in),重:8.5 kg (19 lbs)),最大记录超过2m,而在1973年曾发现一条空腹重达11.3kg(25lbs)的个体。
加蓬咝蝰的骨架:
世界上伪装最高超的蛇类,其形态如同森林里的落叶,平时呆在一个地方埋伏不动,等待猎物上门。
同时也拥有着毒蛇中最长的毒牙,可达5cm,然后能向被攻击物注入大量毒液。
下面来感受一下这“最长的毒牙”:
超级大长牙:
研究人员把皮剥下来做标本,摊开的样子:
[ 该种与犀角咝蝰的本质区别在于此种有两个眼角斑,而犀角咝蝰只有一个,并且它鼻前端的角比犀角咝蝰要短得多。]
(上加蓬咝蝰、下犀角咝蝰)
希望下图能帮大家瞬间懂分辨:
加蓬杂犀咝蝰
直线个体:
产地分布:几内亚、加纳、多哥、尼日利亚、喀麦隆、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苏丹共和国南部、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东部、赞比亚、马拉维、津巴布韦东部、莫桑比克及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东北部的雨林地区~
(Guinea, Ghana, Togo, Nigeria, Cameroon, DR Congo,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southern Sudan, Uganda, Kenya, eastern Tanzania, Zambia, Malawi, eastern Zimbabwe, Mozambique, northeast KwaZulu-Natal Province in South Africa)
08.Bitis harenna (GOWER, WADE, SPAWLS, BÖHME, BUECHLEY, SYKES & COLSTON, 2016)
中文名:哈莱纳咝蝰
据记录,这是犹他大学盐湖城研究人员于2013年,在埃塞俄比亚贝尔山国家公园的公路上开车时发现...
资料不详...
产地分布:哈莱纳森林(Harenna Forest)
09.Bitis heraldica(Bocage, 1889)
英文名:Angolan adder
中文名:安哥拉咝蝰
体长:最大总长度(体+尾)为40.5cm(15.9英寸)。
生活环境:通常栖息于岩石的山坡。
PS:由于不到20件标本被收集,同样的资料不详。
产地分布:安哥拉中部的高原。
(The high plateau of central Angola)
10.Bitis inornata(A. Smith, 1838)
英文名:Plain mountain adder、Hornless adder
中文名:高原咝蝰
体长:平均长度为30cm~35cm。
生活环境:它们喜欢的栖息地是高地山坡(雪线以上)
岩石板下经常发现的地方或基层的草丛成功。
主食:荒漠蜥蜴(特别是石龙子和麻蜥类),也吃小哺乳动物(各种鼠)。
晚夏产下5~8条幼蛇。
平均寿命是5岁和10岁之间。 。
产地分布:Sneeuberge山脉,东开普省,南非。
(Isolated population on the Sneeuberg, eastern Cape Province, South Africa)
11.Bitis nasicornis(Shaw, 1792)
英文名:Rhinoceros viper
中文名:犀咝蝰
外表特征:色彩艳丽,体型巨大,属于陆行型蛇类,但它们亦能攀爬树木,最高纪录者更曾攀上离地3米之高,之所以擅长攀树,是因为它们拥有强而有力的尾巴,可以抓紧树木枝干。
有时候,它们也会于浅滩地区出没,因此亦被认为是威力超群的泳手。
野外环境中,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若是居于湿地的犀咝蝰也会捕食蛙类甚至鱼类。
根据不少犀咝蝰养育者的经验显示,即使它们面对一些已经被杀死的猎物时,仍会向猎物使出咬击,并保持咬紧一段时间,才会进行吞食。
外表花纹色彩斑斓,然而在其原产地丛林地表环境中,却是完美的保护色。
体型巨大,毒性较加蓬咝蝰和鼓腹咝蝰略弱,然而排毒量却是这三者中最大的。
其毒素成分与加蓬咝蝰毒素类似,会造成肌肉坏死和心脏衰竭。
但由于分布地稀疏,被咬伤的案例十分少,故未有较为全面的相关数据。
犀咝蝰毒素在老鼠身上的静脉注射LD50 为1.1 mg/kg,其毒性比鼓腹咝蝰及加蓬咝蝰稍弱。
犀咝蝰最高毒素分泌量为200毫克。
一项研究指出,犀咝蝰毒素的肌肉注射LD50值(8.6 mg/kg)是五种受测试蝰蛇(其他四种包括鼓腹咝蝰、加蓬咝蝰、山蝰与及毒蝰)中最高的。
目前只有许少人类被犀咝蝰毒素所害的纪录,据目前资料可知,如果被犀咝蝰所咬,至少伤口会出现肿胀及坏疽。
在2003年,一位居于美国俄亥俄州代顿的男性,就曾饲养一条犀咝蝰而因被其咬伤中毒,最终导致死亡。
据小道消息,犀咝蝰是所有非洲蛇类中能发出最响亮嘶叫声的蛇,其声音几乎类近于尖叫...
希望下图能帮大家瞬间懂分辨:
关于繁殖:在西非,雌性犀咝蝰每次能产6至38条幼蛇,其繁殖期约为每年的三月至四月。
初生幼蛇体长已达18~25cm。
产地分布:从几内亚到西非的加纳:中非共和国,南部苏丹、喀麦隆、加蓬、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安哥拉、卢旺达、乌干达和肯尼亚西部。
(From Guinea to Ghana in West Africa, and in Central Africa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southern Sudan, Cameroon, Gabon, Congo, DR Congo, Angola, Rwanda, Uganda and western Kenya)
12.Bitis parviocula (Böhme, 1977)
英文名:Ethiopian mountain adder
中文名:埃塞俄比亚咝蝰
产地分布:埃塞俄比亚西南高地,海拔1700 - 2800米
(Known from only five localities in the highlands to southwest Ethiopia, at altitudes of 1700–2800 m.)
13.Bitis peringueyi(Boulenger, 1888)
英文名:Peringuey's desert adder
中文名:侏儒咝蝰
体长:25~30cm
PS:又是一种“潜沙蛇”,生活环境就是在大沙漠里面,爬行方式很特殊,在流动的沙丘上做对角向侧行运动,留下J字形状的痕迹,非常迅速,并可以迅速地把身体埋在沙中,隐蔽自己,只把眼睛露出沙面观察周围的动静,双眼位于头顶朝天(蛇类中有此特点的应该就只有它跟阿拉伯沙蚺了吧),这样的眼睛构造有利于它们即使在沙层底下也能观察四周...
主食小型沙漠蜥蜴和守宫...
产地分布:从安哥拉南部到Lüderitz的纳米布沙漠,纳米比亚
(The Namib Desert from southern Angola to Lüderitz, Namibia)
【番外插播】
阿拉伯沙蚺 Eryx jayakari,Boulenger,1888
14.Bitis rhinoceros(Schlegel, 1855)
英文名:West African Gaboon viper、Gabino viper
中文名:犀角咝蝰
俗称:西非加蓬咝蝰
该种原本是加蓬咝蝰的西非亚种,后被独立。
外形特征:与加蓬咝蝰的区别在于有两个眼角斑(脸纹),加蓬咝蝰只有一个,而且它鼻前端的角比加蓬咝蝰更长。
其习性、毒素与加蓬咝蝰类似。
PS:该种与Bitis gabonica加蓬咝蝰十分相像,所以该种曾经被归为加蓬咝蝰的西非亚种,后被独立。
(上加蓬咝蝰、下犀角咝蝰)
[ 当然也有人把犀角咝蝰与色彩艳丽的 B.nasicornis犀咝蝰 混为一谈,这都是错误的。]
希望下图能帮大家瞬间懂分辨:
杂交:
犀角咝蝰B.rhinoceros X犀咝蝰B.nasicornis
产地分布:西非的加纳西部包括: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象牙海岸,多哥。
(West Africa from Ghana west to Guinea, including Sierra Leone, Liberia and Ivory Coast. Togo is also mentioned.)
15.Bitis rubida(Branch, 1997)
英文名:Red adder
中文名:红咝蝰
外表特征:虽然这被认为是一种全身红色的品种,所以通用名称就成了“红咝蝰”~
但是它的花纹和颜色是高度可变的,暗色系的、图案化的标本也是存在的。
而图案化的个体,是灰褐色的一排排暗黑色的斑点,更显眼的上面和苍白的两侧,它们之间还可能有一些对比的苍白色~
原生环境参考:
产地分布:开普北部褶皱山脉和西开普省内陆悬崖,南非
(Several isolated populations in the northern Cape Fold Mountains and inland escarpment in Western Cape Province, South Africa)
16.Bitis schneideri(Boettger, 1886)
英文名:Namaqua dwarf adder
中文名:侏儒咝蝰
又称:纳米比亚沙漠侧行蝰,体长约为18至25cm,最长达28cm。
身体短粗,头三角型。
眼位于头顶部,瞳孔纵置,鳞片厚实具强棱,身体土黄色,和沙漠融为一体,并有大块的淡褐色斑点,尾部黑色,可以引诱猎物。
沙漠的孩子爱潜沙,夜间出来活动捕食,白天躲在沙层下或植物阴影下:
产地分布:纳米比亚的白色海岸沙丘,靠近Lüderitz,南到hondeklip湾,小纳马夸兰,南非
(White coastal sand dunes from Namibia, near Lüderitz, south to Hondeklip Bay, Little Namaqualand, South Africa)
17.Bitis worthingtoni(Parker, 1932)
英文名:Kenya horned viper
中文名:肯尼亚咝蝰
体长:20~40cm,最大记录达50cm。
产地分布:海拔1500米以上的肯尼亚的中央裂谷。
(Restricted to Kenya's high central Rift Valley at altitudes over 1500 m)
18.Bitis xeropaga(Haacke, 1975)
英文名:Desert mountain adder
中文名:沙漠咝蝰
外形特征:成体体长约有40~50cm,雌性的最长纪录为61cm。
产地分布:南非的西北角省与奥兰治河下游流域干旱的山区,北到纳米比亚南部和大纳马夸兰到Aus
(Northwestern Cape Province in South Africa and the arid mountains of the lower Orange River basin, north into to southern Namibia and Great Namaqualand as far as Aus)
===============================================
PS:
此文资料主要由本人取材于各专业网站获得局部资料,
根据网络资料译制、整理后修正,综合分析优缺点、排版所得,纯属为了填补物种知识的空白,作品种科普~
图片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可私信告知,谢谢观贴!
SO,请尊重熬夜搬砖劳动成果,欢迎点赞 ~
Thx~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