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失语、抹黑老兵、民众失忆,美国为什么要朝鲜战争“消失”?

美国的书店里,内战相关的书籍很多,特别是一战和二战的著作数量庞大,越南战争的书籍也不少,然而关于朝鲜战争的却几乎找不到。

美国拍摄的战争电影大多以二战或越战为题材,关于朝鲜战争的影片少之又少。

战争历史学家保罗·鲁塞尔曾表示:“朝鲜战争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文学作品。”

一位评论家也曾评价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朝鲜战争的文学作品都显得微不足道。”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对朝鲜战争如此冷淡?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吃了败仗,颜面扫地,丧失了作为世界霸主的尊严。

但美国在之后长达十年的越南战争中,同样没有获得实质性胜利,反而付出了超过35万的伤亡代价,这又该如何解释?

对此,普遍的看法有两个方面。

第一,美国自诩为“世界警察”,热衷介入他国事务。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爆发,持续到1953年7月,仅仅三年时间。

战争前,美国作为二战的胜利国,贡献巨大;二战后又打了长达十年的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正好夹在二战和越战之间,影响力远不及二战,持续时间又比不上越南战争。

因此,许多美国人选择性地忽略了这段历史。

第二,美国最初并未将朝鲜战争正式定义为战争,而是称之为“警察行动”。

这一表述让美国避免了国会的直接干预,行动更加便利。

但“警察行动”显然不光彩,官方也明白这是一场对他国内政的干涉。

朝鲜战争的结束以停战协定告终,号称全球最强军力的美军被中朝联军逼退,成为难以启齿的事实。

战争的开始和结束,对美国来说都不是值得夸耀的历史。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美国人自然不愿谈及这段“心痛的历史”。

事实上,除了上述两个因素,美国人淡忘朝鲜战争还与政府的刻意操作有关。

1953年7月26日,停战协定签订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全国电视讲话中说:“我们只是在一个战场上签署了停战协议,但这不能保证全球和平。我们不应放松警惕,也不能停止对和平的追求。”

话里话外,艾森豪威尔的“追求和平”其实是为美军继续驻扎韩国寻找借口。

与他相比,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表达更为明确:“停战协定不能保证和平,我们不能放松警惕,也不能减少在韩国的军事部署,除非有慎重的理由。”

两人都奉行“集体安全主义”,试图将朝鲜战争的结束包装成集体安全原则的胜利。

艾森豪威尔自上台以来,就将集体安全作为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

杜勒斯认为,朝鲜战争的结果是美国“期望看到的”,因为它加强了对远东国家的保护,促进了集体安全。

因此,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不断强调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性,刻意淡化战争失败和巨大伤亡。

这使得美国民众被误导,朝鲜战争逐渐被“遗忘”。

除了政府淡化失败外,美国军方也推动公众“选择性失忆”。

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军不仅伤亡惨重,还有大量士兵被俘。

从1951年6月起至战争结束,双方多次就战俘遣返谈判,尽管遭到李承晚集团阻挠,最终达成协议。

美国国防部统计,美军战俘超过7000人,但最后被释放的只有4400余人,意味着部分战俘未能返回美国。

有趣的是,1953年9月大规模战俘交换中,有23名美军战俘选择留在中国。

其中两人后来被家人说服回国,剩余21人坚持留在中国。

在美国军方眼中,这21人被视为“通敌叛国”。

1953年至1965年间,美国国内关于战俘问题的讨论极为热烈,专家称:“战俘问题的关注度超过了战场本身。”

朝鲜战争处于美苏冷战背景,美国为了维护国际形象和应对冷战需要,对归国战俘进行严格审查。

军方最初将这些战俘定性为“叛国”,并在公众中限制相关讨论。

那么,为什么美军在朝鲜表现软弱?为何有人“背叛”美国?

内部因素占了很大比重。

美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民众性格、文化和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导致士兵被俘后胆怯软弱,缺乏坚定的信仰支撑,难以承受压力,最终放弃制度信念。

学者梅尔指出,美国战俘转向共产主义,是因为他们过于依赖物质优越感。

一旦这些优越感被剥夺,他们内心极度不安全,难以坚守信念。

美国民众普遍认为,朝鲜战争失败很大原因是士兵软弱无力,这也削弱了民众对国家的信心。

政府和军方极力强调战争的正义性,但大量战俘拒绝回国,从侧面反映战争的不正义。

此外,美军士兵被塑造成“无敌英雄”,而战俘的表现形成巨大反差,冲击社会认知,进一步动摇民众信心。

这可能导致美国人对“反共”理念的怀疑,使冷战期间美国处于劣势。

因此,美国政府和军方都希望将朝鲜战争从历史中“抹去”。

然而,历史无法更改,朝鲜战争也不会因为美国的遗忘而消失。

唯有正视历史,从中吸取教训,才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编辑:凡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